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是率先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和“三农”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有利于保障城市重要农副产品供应,改善城乡生态、生产、生活环境,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优势,优化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布局。精确把握建设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的战略定位,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作为我市“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重要组成部分,坚持高起点谋划总体思路,高标准制定具体目标,高站位推动任务落实。在环城休闲农业区、环湖生态农业区、环机场高效农业区和沿岭旱作农业区、沿山果茶农业带、沿路设施农业带、沿河绿色农业带等“三环四沿”空间布局基础上,依托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推出一批“环湖”生态涵养、“近城”三产融合、“岭上”高效精品、“多极”区域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重大工程和重要项目,加快形成“体现区域优势、符合都市需求、融入现代要素、业态功能多样”的发展格局,取得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示范、辐射、带动全市农业产业全面升级,农村发展全面进步,农民生活全面富裕。
二、坚持农产品优质供给,提升都市现代农业服务功能。明确粮食产能目标和自给率目标,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筑牢粮食安全防线。发挥绿色生态农产品主产区独特优势,聚焦“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和基地示范创建,加快主体培育、品牌打造、园区建设,由点串线、聚线成面、连面成块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围绕保供给数量、保质量安全、保民生底线,稳定市场供应价格“三保一稳”目标,完善合肥都市圈及周边生猪主产市的产销对接、协同供应机制,深化与55个县(市)蔬菜生产基地共建合作,增强和改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等产品综合保障、均衡供给和季节调剂能力,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美好生活需求,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打下坚实基础。“十四五”期间,全市保持粮食平均播种面积稳定在780万亩以上,产量300万吨左右;常年在地蔬菜保有量不少于25万亩,生猪年产20万吨以上;面向长三角优质农产品年销售额保持10%左右增幅。
三、突出绿色发展主基调,重塑都市现代农业生态环境。强化政府主导和要素保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决打赢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全域断面水质巩固提升、城乡垃圾分类处理和人居环境整治等攻坚战,最大程度发挥都市现代农业在防洪排涝、生态保育、水土保持、空气净化等方面绿色涵养作用。集成配套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能、节药等实用技术,促进农业清洁生产,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畜禽粪便、农膜、秸秆基本资源化利用,不断提升农业生态安全水平。实施巢湖主体、滩涂及各通湖河流水域全面禁捕退捕和蓝藻水华生物、物理防治,健全环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确保一公里范围内化肥农药2021年实现“零增长”、2022年起达到“零使用”,2023年建成优质生态“品牌粮”生产核心区20万亩以上,全面提升农业对巢湖流域自然环境的改良能力,打造既体现合肥特色、安徽亮点,又融合田园风光、人文景观和现代文明的生态农业巢湖“名片”。
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快都市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在三产融合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加快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五个一批”工程,引进扶持一批知名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发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通过项目集中布局、资源集聚投入、产业集群发展和功能集合构建,强化7个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园区的产业协同能力,赋能县域“小、精、特”农业成长壮大。到“十四五”末,建成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60个以上,农产品在地加工转化率达60%以上。加快我市作为首批国家级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建设,构建长三角快捷高效的3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深入挖掘江淮区域特色、乡土文化特征、农耕文明特点,加速释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乘数效应,催生更多的分享农业、定制农业、体验农业、阳台农业等新型业态。以“一湖两城十二镇”为核心,加快改造升级一批“农”“湖”相依、“水”“村”融合的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推进环巢湖国家级旅游休闲区建设,引导一批乡村民宿转型发展生态温泉、医疗保健养生项目,在各地试点建设兼具养老康复功能的农村康养服务社区(机构)1—2个。到“十四五”末,形成乡村文旅4000万人次以上的年接待能力,销售收入超过60亿元。
五、加快技术创新引领,强化都市现代农业科技赋能。借力合肥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优势,加快建设长丰“智慧农业谷”,争创庐江县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促进现代智能信息技术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等生产管理、质量安全等方面实际应用,释放数字农业的扩散效应、溢出效应和普惠效应。实施“互联网 ”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进优质特色农产品产、加、运、销全过程标准化管理,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参与标准制定,形成适合市场营销新模式的农产品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等多层次标准体系。鼓励各地选择1-2个(类)有资源条件、有功能特色、有文化底蕴的农业区域,发展城乡互动的新型创意农业,依托“安徽文化云”“皖游通”“合肥文旅”等综合性在线服务平台,开展农事节庆品牌创建和精品线路推介,衍生和带动配套服务产业,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求。落实国家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加快长丰县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探索一批适用好、成本低、可推广的农业应用,加快物联网、地理信息、智能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等生产管理、质量安全监控等方面的实际运用,让农业科技创新成为变革传统生产方式和农村生活消费模式的新引擎。到“十四五”末,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超过2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全市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达到55%以上。
六、健全多方位合作机制,推动都市现代农业对外开放。顺应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健全农业对外开放联席会议制度,遴选储备一批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引进一批境外大集团、大企业、大公司和大项目入驻我市发展“总部经济”。发挥合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双节点城市区位优势,通过“中欧班列”、高端展会、跨境电商等方式,拓展与27个友好城市的农业合作空间,推进园艺、水产、种业等农业龙头企业和特色农产品“走出去”,多种形式建立境外合作基地和对接平台,打通农业对外开放合作的新路径。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引入国外特色农业30多个新品种成功经验,加强种业国际合作,建设智能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优势种业研发基地,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提高优良品种自主研发能力和产业化水平,重点支持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新品种培育,构建以“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打造中国合肥现代种业强市。
七、联动乡村发展增长点,增强都市现代农业综合效益。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持续扩大全市经济强村比重,增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对都市现代农业的承载力和响应力。畅通城乡资源要素流通渠道,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连片流转,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富民乡村产业。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各地成长性好、递补性强的龙头企业牵头建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吸纳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建立更加稳定、包容、灵活的“飞地”互促架构和“多维”合作机制,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留在乡村,把就业岗位和增值收益留给农民。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将符合条件的创业农民工纳入一次性创业补贴范围,推动农民在“家门口”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四五”期间,保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八、完善多元化投入保障,促进都市现代农业持续发展。建立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的意见,强化市县两级乡村振兴产业投资基金撬动能力,优化涉农资金“大专项 任务清单”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设计和资金投入的精准性、稳定性、实效性。坚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管理,用活用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村住房,探索“点状供地”等分类灵活供地办法,满足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用地需要。分类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营造优质“务农”环境,引进一批科技人员和社会资本下乡创业,鼓励一批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军人返乡创业,发掘一批“田秀才”“土专家”和“能工巧匠”在乡创业,不断注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活力因子。
各地、各部门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遵循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客观规律,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接续推进、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要求,细化制定具体管用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责任单,加强分类指导,密切协调联动,形成城乡共建、共促、共享工作合力,努力开创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新局面。
来源:合肥市人民政府
pg麻将胡了模拟器 copyright © 1998-2022 深圳前瞻资讯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产业咨询电话:400-639-993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130734
电话咨询
扫码关注